49.神经症患者如何走出心理误区

2018-03-09


  “顺应自然,为所当为”这八个字是森田疗法的精神核心,作为心理治疗之一的森田疗法,虽有一整套治疗步骤,需接受心理医生的专门指导,但某些心理障碍者,--尤其是神经症患者--若能领会这八个字的诀窍,加以融会贯通,对疾病的恢复是大有帮助的。

陷入困境的几个示例

有强迫症状的人,总是把注意力全身贯注在强迫行为及思维上,例如手碰到什么物品,就以为沾上了肮脏和细菌,于是反复不断的洗手,虽然无此必要,但仍然不能控制自己,有的患者就采取强制性压制的方法,事情往往适得其反,不但不能控制这些行为和思维,反而增加了焦虑、抑郁、烦恼、痛苦的情绪,这就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一样。

有恐怖症状的人,见了人表情感到不自然,面孔涨红,于是会把注意力更集中在表情的表达上,此时愈去显得面红耳赤起来,表情变得更加尴尬不安,很多人不得已采取回避见人的方法,试图等症状消除以后再与人接触,其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,症状会持续存在。

有疑病倾向的人,患上了某种并不严重的躯体疾病,于是整天忧虑不安,过分注意躯体的变化,如心跳如何,胃肠有何不适,小便及大便次数多少等等,结果使原来症状加重,心跳加快,胃痛,小便频频等,这是很多患有躯体疾病的人都有过的体会。

有以上疾患的人,大致上都存在一种所谓神经质的性格倾向,比较内向,小心谨慎,固执,敏感,主张“完美主义”。有这种性格倾向的人,容易对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出现不安,过分关注,以后就把注意力固定在这些“症状”上,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注意力,感觉越敏锐,症状也就越严重,形成了恶性循环,这称为“精神交互作用”能充分理解“顺应自然,为所当为”的精神实质,就可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,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。

所谓“顺应自然”,是承认“症状”的存在,把一切思想,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,接受并肯定其存在,把“症状”采取不排斥的态度,任其自然,不当他是一回事,抱着“有,就让他去有”的态度,即使感到痛苦也照常接受,采取这种态度的好处,一方面不会强化对“症状”的主观感觉;另一方面,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,而逐渐会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固着在“症状”上,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。

如何做到“为所当为” 对“症状”采取不排斥的态度,并不是单纯的消极接受,听之任之,而是在“症状”存在的条件下,带着“症状”去积极生活,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,把全部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实际行动中去。

例如有社交恐怖的人,千万不要回避人,而是带着怕见人的“症状”,见该见的人,参加该参加的活动,全神贯注在该做的事情上,可以面对面与对方滔滔不绝的谈自己的兴趣,所见所闻,也可以投入的讯问对方种种问题,使自己在融洽的气氛中无暇顾及自己的面部状况,还有在众多听众感到紧张的演讲者,如果仅强调自己不要紧张,不要心跳过快,表情自然,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局促不安,讲话也会结巴起来。“为所当为”就该把注意力集中到演讲活动中去,进入状态,才能取得良好效果。

很多癌症患者,尽管明知身患绝症,但仍全力投入到工作中,积极进行身体锻炼,有时会出人意料的发现癌肿居然消失或缩小了,这实际上也是“顺应自然,为所当为”的心理治疗效果,只是他们并不一定意识到罢了。


Read741
share
Write your comment right